1997年3月12日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逝世
1997年3月12日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逝世
文史公曰:河北通县农家子;是“神童”,13岁就开始发表作品;13岁一年内,写了20多篇小说,16岁作品进高中教材,20岁加入中国作协,年轻的会员;团中央重点培养加胡耀邦鼓励;孙犁的“得意门生”;58年,刘绍棠被错划为右派,遭受迫害20年之久。
刘绍棠1936年出生于河北省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大运河岸边儒林村的一个普通农家。
刘绍棠学生时期就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大量地阅读课外书。10岁时第一次写作文。
13岁时,1949年10月,他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处女作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 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
1950年一年内,他又写出了20多篇小说,在多家刊物上刊登后, 引起文坛关注。
1950年春,因被诗人晏明称为“神童”,“神童作家”称号逐渐流传并被大众认可。
1951年2月,刘绍棠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被借调到河北省文联,在《河北文艺》编辑部当见习编辑。
1951年9月,被作协保送到通州潞河中学读高中。9月16日,刘绍棠的《完秋》在孙犁主编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发表,受孙犁赏识,后来他的作品经常在该周刊上不经修改就直接发表,并成为孙犁的“得意门生”。
在高中期间陆续发表的《红花》《青枝绿叶》《大青骡子》等作品,赢得了全国性声誉。
其中,因1952年发表的小说《红花》在全国青年中反响强烈,团中央开始对他进行重点培养。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同志鼓励他到东北农村去采访,采访的两个多月内,他开始构思小说《青枝绿叶》,把在东北得到的创作素材挪到自己的村子里,换上他所熟悉的人物原型。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走上写家乡、写乡亲的乡土文学之路。
1952年,小说《青枝绿叶》发表,后又被叶圣陶编入高二的语文课本。
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他研读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作品,并把肖洛霍夫树为自己的榜样,写出了后来被称为“新中国田园牧歌”式的作品。在北大学习不久,因发现中文系的许多课程设置对他的小说写作帮助不大,一年后正式从北大退学。之后,他专心写作并于1955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
1955年,被共青团中央保送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研究所第三期学习,后因故停办,未入学。
1956年3月,出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当年作协中最年轻的会员。在作协,他得到了沙汀、严文井等作家的写作指导与帮助。同年4月,经团中央批准专业创作。
1956年至1957年,刘绍棠因发表论文《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见》、《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以及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等,
反右开始后,他遭到一系列的批判,1957年春天,刘绍棠发表的文章遭到了郭沫若、茅盾、周扬等文艺界领导的严厉批判。“
1958年3月被错判为“右派分子”。 被剥夺写作权力,无法重新发表作品,被迫“下乡劳改”。
在“劳改”的20年期间,他仍坚持写作。直至1961年11月,刘绍棠才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在发表了一篇小说《县报记者》后不久,再次被剥夺发表和出版作品的权利,回到故乡儒林村。
文革受迫害。
1979年,刘绍棠终于得到彻底平反,重返文坛,回到北京。 共青团中央恢复了刘绍棠之前的名誉及写作的各项权利,并对其作品表示肯定。这一年起,他先后担任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常务理事、《北京文学》编委、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
1980年开始,,他先后创作了20余部作品,接连获奖。
1985年,受丁玲邀请担任文学杂志《中国文学》(1985年12月更名《中国》)副主编。
1988年8月初,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宣武医院,虽经抢救治疗,仍造成左体偏瘫。
1991年7月,国务院授予他“为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享受国家特殊补贴。
1997年1月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1997年3月12日,刘绍棠因肝硬化、肝腹水抢救无效,病逝于宣武医院,年仅61岁。
他的作品曾多次获国内奖项并受国家嘉奖;又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外文。
刘绍棠(1936年2月29日—1997年3月12日),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创立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