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壹拷网 > 杂谈 > >正文

​从生物质发电第一股到负债百亿,*ST凯迪是如何堕入深渊的?

摘要从生物质发电第一股到负债百亿,*ST凯迪是如何堕入深渊的? 2019年,1月29日,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李创军总结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成绩时说:...

从生物质发电第一股到负债百亿,*ST凯迪是如何堕入深渊的?

2019年,1月29日,国家能源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李创军总结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成绩时说:2018年,生物质发电新增装机305万千瓦,累计装机达到1781万千瓦,同比增长20.7%;全年生物质发电量90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势头。

然而,就在行业整体一片大好的同时,曾经的业内龙头企业、有“生物质发电第一股”之称的凯迪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凯迪)却已经步入了悬崖的边缘。开年不到3个月,退市传言、长期欠薪、债务违约、身陷诉讼等词汇,几乎伴随着*ST凯迪的每一次曝光。

在2017年净利润同比暴跌813.73%的基础上,2018年业绩预报显示亏损将达50亿-60亿元,同比下降115%-158%,额度远超公司目前总市值。4月29日,连续两年年报“非标”的*ST凯迪根据相关规定停牌,深交所将在15个交易日内做出是否暂停股票上市的决定。

暂停上市后,*ST凯迪的债务危机仍在进一步恶化。5月29日晚披露的各项债务、诉讼进展显示,目前*ST凯迪逾期债务共计139.67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比例约为730%。

从风光无二到负债累累,*ST凯迪是如何走到如今这一步的?这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曾经辉煌

*ST凯迪成立于1993年2月26日,发起之初是一家以烟气治理为主的环保公司,只有北京中联动力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凯迪科技开发公司几个大股东。

有学术背景的*ST凯迪立足于技术创新,该公司拥有135MW级别超高压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是中国唯一一家获得循环流化床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除此之外,凯迪还拥有机组联合循环技术、亚临界技术、气化液化技术等100余项技术专利。

1999年9月23日,*ST凯迪成功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ST凯迪在上市前后五年内,主要业务是燃煤电厂脱硫工程、洁净煤燃发电技术及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工程,以及火力发电厂凝结水精处理工程的设计、成套、安装、调试、培训等工程总承包业务和以环保业为核心的资本运营。

在脱硫领域,*ST凯迪曾经风光一时,它是世界上第一家同时拥有30万装机以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和60万装机以上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的企业,已占据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是当之无愧的行业主导者。

2004年,阳光凯迪的前身——武汉环泰收购了中联动力持有的*ST凯迪13.398%的股份,成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ST凯迪开始启动转型。

2009之后,*ST凯迪大举进入生物质能发电行业,通过连续并购、高举高打举债扩张,在2015年4月7日,武汉凯迪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事项审批获通过,公司构建清洁能源平台的战略目标再进一步,成为生物质能第一股。

经此一役,*ST凯迪成功转型为行业领先的以“生物质能”为核心、兼顾发展“风力发电”、“水力发电”、“页岩气”及“煤制天然气”的“清洁能源平台”企业,并成为全国生物质电厂布局最广、项目建设点最多的上市公司,先后揽入了154家公司,其中有87家生物质电厂和58家林业公司,一举成为“国内最大生物质发电企业”、“A股最大林场主”。

世事无常,这家曾经拥有着辉煌简历的公司最后并没有成为中国可再生能能源行业一家标杆性公司,反而成为一个令人唏嘘和惋惜的反面案例。

缘何至此

从以往的数据看,*ST凯迪的盈利一直比较平稳,2014年净利润2.76亿元,2015年增长到3.82亿元,2016年净利润也达到3.34亿元。在2016年度报告中,凯迪方面还肯定了自己的生物质发电业务,“最近三年,生物质发电收入逐年增长且比重较大,收入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52.07%、64.43%和64.68%”。

命运转折点似乎是从2017年开始爆发式显现的。在当年的董事会工作报告,这年已被称为“有史以来最困难的一年”,亏损达23.8亿元。

2018年5月份,*ST凯迪中期票据违约,债务危机最终爆发。*ST凯迪董事长陈义龙曾于2018年10月表示,公司借债中银行负债仅占20%,大部分都是高息负债,每年利息高达20亿元。“用短期资金做基础性产业,造成资金链极其紧张”。

其实,细究起来,危机的隐患早在该公司决定大举扩张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了伏笔。2009年,*ST凯迪以3802万元的价格,收购阳光凯迪旗下南陵、淮南、崇阳等9家生物质电厂。自此之后,*ST凯迪开始在生物质发电领域一路开启“贪吃蛇”模式——借钱买公司。

*ST凯迪旗下的多元化结构转型背后付出的巨额的资金成本,收购的多家电厂大都属于低效资产。据*ST凯迪2015年发布的重组报告书,截至2014年年末,注入上市公司的87家生物质电厂中,只有18家已投产并网,还有20家正在建设,49家尚未开始建设。为了实现在建、未建电厂的建设和运营,*ST凯迪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不得不走上了大举借债的道路,通过信托产品、融资租赁等多种渠道融资。

融资成本高、资金回收周期慢成为压垮*ST凯迪的又一原因。生物质能源产业属于基础性产业,政策性银行给业内国企和央企贷款年限均在15年左右,而对民营企业凯迪生态来说,银行却有迥然不同的态度,该公司受到的是政策性银行贷款年限不超过8年,商业性银行不超过5年的“不公平”待遇。

此外,生物质能发电本身发展的不尽如人意,也给*ST凯迪带来了经济上的困难。

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无论是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生物质能都滞后于太阳能、风能的快速发展,堪称“叫好不叫座”。公开数据显示,生物质能仅占全部可再生能源利用量的10%左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生物质资源的季节性、分散性分布与生物质能利用的连续性、集中性的矛盾突出,尚未形成良性的产业利益链,加之近年来养殖业等秸秆需求量不断增加,原材料竞争激烈。这些都导致生物质发电的经济性大大降低。

另外,生物质发电上网电价中的国家可再生能源补贴发放也存在延迟。据了解,在国家第 7 批补贴下达以前,生物质发电企业中,国能电价补贴被拖欠13亿元,光大、琦泉均被拖欠在10亿元以上,理昂也有5亿元电价补贴尚未收到。根据行业协会分析,已经投运的生物质能发电厂的生存状态是一半亏损一半盈利。

“短期内疯狂上项目,因融资成本高、资金回收周期慢,凯迪也更依赖国家生物质发电补贴。一旦出现拖欠等情况,立刻波及资金流。不知凯迪是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还是单纯为了吃补贴才拿项目?”一位不愿具名的券商人士对*ST凯迪的扩张政策提出了上述质疑,而*ST凯迪的下场,似乎也佐证了这一点。

麻烦缠身

*ST凯迪的信用危机也从债务危机开始。2018年5月初,凯迪生态中票兑付违约,引爆了公司的债务危机,随后,企业信用评级被下调,融资通道关闭,到期债务无力偿还,大部分电厂生产陷入停滞,陷入全面危机。

监管的关注甚至立案调查接踵而至。2018年5月7日,*ST凯迪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通知书》(鄂证调查字[2018]005号),因相关行为涉嫌信息披露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其立案调查。同年6月,湖北证监局发布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称,公司存在大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情形,为此决定对公司采取行政监管。

2019年4月30日,*ST凯迪收到的证监会告知书显示,因*ST凯迪未按照规定披露2017年年报及2018年一季报,证监会拟对其给予警告并罚款40万元,对李林芝、张海涛等13位时任董事、监事、高管给予警告,并罚款3万-15万元不等。5月5日,*ST凯迪发布公告称,因公司相关行为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进行立案调查。

与此同时,*ST凯迪面临的其他司法纠纷也在不断增加。截至5月27日,*ST凯迪及控股子公司所涉诉讼、仲裁案件合计903件,较上一次公告(3月15日)新增案件59件。

不过,债务、涉诉案件虽然增加了,但*ST凯迪被冻结的银行账户却有所减少,有5家子公司的账户均解冻,12家子公司冻结账户数量减少,9家子公司冻结账户数量增加。

然而,虽然银行账户解冻了,但要进行相关资产的处置仍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因为此前已有资产拍卖无人问津的情况。2019年1月份,*ST凯迪持有的汉口银行2000万股股份在淘宝网进行司法拍卖,标价9118万元,但无人竞价已流拍;2019年2月份,*ST凯迪全资子公司临澧县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的全部股东权益在京东进行司法拍卖,尽管起拍价3454万元较标的估值4935万元有所缩水,但仍然流拍。

目前,*ST凯迪部分债权人认为大股东存在违规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问题。深交所也对*ST凯迪频发关注函。“事实上,大股东也是受害者,大股东也要与中小股东一样反问当时的经营管理层,为什么有这样的操作出现。”尽管陈义龙否认了这一说法,一时间,*ST凯迪“大股东占用巨额资金”的声音还是甚嚣尘上。

何以自救

据了解,*ST凯迪2018年到期的有息负债本息为218.94亿元,加上违约罚息、员工工资及其他费用,债务总规模为300亿元。

为扭转困局,保住上市公司的“壳”,*ST凯迪实施了自救,但收效甚微。2018年9月,*ST凯迪推出了一份价达139.42亿元的“瘦身”方案。计划与控股股东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及中战华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署重组框架协议,对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处置+资产处置+债务重构”联合重组。

按照计划,中战华信将通过自行管理或协调其旗下管理人管理方式发起设立并购基金,一揽子收购凯迪生态拟出售的业务资产包内全部资产,涉及10项资产类型。首批处置资产包括风电项目、杨河煤业以及在建的生物质项目,计划于今年9月30日前,完成打包转让。

但*ST凯迪在董事会表决过程中,上述重组方案并未得到所有董事的认可。在参与表决的五人中,仅三人投出赞成票。刚刚辞职的董事长唐宏明因对中战华信的背景和实力以及方案的可行性存疑而弃权。同时他也表示,方案并未涉及解决员工工资、供应商欠款以及恢复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另一位董事也因类似原因投出反对票。

2018年11月底,*ST凯迪拟定重大重组实施要点,通过剥离资产方式解决债务问题,征求债权人意见。拟于去年12月31日前处置首批资产用于还债,今年3月31日前处置第二轮资产。陈义龙原本认为,剥离这部分资产后,公司就具备了自救能力。但出乎预料的是,部分债权人最终并未通过这一方案,导致无法实施。

目前,*ST凯迪似乎已经万策尽矣。公司内部人士此前曾表示,司法重整是公司最后一条路,但前提是有一个实力相对雄厚的国企接盘。陈义龙在2019年5月21日召开的2018年度股东大会上介绍,重整有一个基本架构,保留47个电厂以及其他几家即将建成电厂为核心业务,锁定资产规模为180亿元,按照行业标准和央企要求,有息负债不能超过80亿元。

为了降低有息债务,陈义龙提出了三种方案,一是债务展期,基准利率基础上下浮10%,展期10年;二是资本公积转增、债转股,转股价为5元/股左右;三是打折,将资产变现一部分。

*ST凯迪行政总监兼财务总监唐秀丽表示,重整会由法院主导,公司重整完成后有信心在2019年扭亏。

从无限风光步步走向退市重整,个中辛酸不问可知。*ST凯迪最终能否走出泥潭?一切只能留给时间来解答了。

本文综合自国际能源网、中国能源报、富凯财经、中证网、每日经济新闻、能源界、经济观察报、《能源评论》等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